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西螺映象之三──西螺戲院

        西螺東市場後面的觀音街上矗立了一棟老電影院──西螺戲院。從剝落的招牌可隱約看出曾叫西螺大戲院,不知何時這座戲院早已不再風光,雖然他的山牆還挺直的想告訴遊客,他曾是西螺的西門町,他曾帶動西螺的娛樂事業。


       走進半掩蔽的鐵門,是有點陰森,但隨之而來的是落寞的感覺。早年電影院的映像立時浮現在眼前,雖然自己不太喜歡看電影,尤其鮮少到電影院看電影。但幼年時期想看電影的慾望及看電影的喜樂,也不斷的浮現腦中。

   

   
                   (早年電影院規模都很大,上下二層樓座位,西螺戲院也是這種規模)

          記得小時候在嘉義市看電影,不論是父母帶還是和表哥表姐們看電影時,總要在電影院入口上演一段“節費記”,個子小的我們先跟隨不認識的大人混入電影院,到最後混不進去的才買票,當年電影院鮮少對號入座,我們就能看霸王電影了。當然節省起來的票錢,就會成為散場後的消夜費了。


            破個大洞的銀幕還高掛在戲台上,戲院的屋頂早就榻陷,映在銀幕上的光影,好像在告訴我們,他還沒落幕。還記得國中到民雄看電影時,晚上第一場還有現場口譯,不管華語或外語片,戲院都派人翻成台語,翻譯人員很有趣,經常加油添醋,有時愛情片都被翻成搞笑片;印象最深的是看“精武門”,當李小龍脫掉上衣露出結實的胸肌,那口譯人員針對李小龍身材的描述,真的比演布袋戲的黃俊雄的口白還厲害,引發全場哄堂大笑。
        
戲院側邊出口處已被雜木遮掩

       走出戲院看不到售票口了,倒看到這家建於1930年的老戲院斑駁的木門及水泥牆上,貼滿當年風光的老照片,不過也都褪色了,就像老戲院一樣,淡出西螺。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西螺映象之二──捷發乾記茶莊

           西螺延平老街由聚集、發展、沒落、保護(留)、社區營造、活化,有太多故事可講;我不是學歷史,也非學建築,無法用專業文史的角度來報導,也無法用建築的專業美學來陳述;對西螺老街而言,我僅能以觀光客欣賞的角度來看它,還有用相機來作紀錄。
     
        一般人在逛西螺延平老街時,大概都是走馬看花,拍照存證。或拿著旅遊導覽資料按圖索驥,快速找到各景點,尤其是名產、美食,最吸引人。其實,到了延平老街如果不走進捷發乾記行,那就像入寶山竟空手而回了。

        這棟座落在延平街和文昌街丁字路口的老屋,除了屋主許家曾因經營茶行而輝煌騰達,從外觀甚難看出它的功績,進入一看,真的讓人嘖嘖稱奇,.......

                                                                       
   
        鐵製的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招牌和門口的特展海報一直向觀光客招手,可惜的市民口觀望拍照的人多,進去參觀品位的人少,反倒是對街口的琴連碗粿門庭若市。


        捷發茶莊的的創辦人許金先生(1874~1944),年輕時自福建泉州來台經商,到西螺現址落腳開店,取名捷發乾記茶莊。當年賣的是福建的武夷茶和台灣的南投、台北的茶葉,也兼賣文房四寶,和洋紙、四書五經等漢冊。進門可明顯看到各類茶葉罐的擺設,也可讓人感受到八十幾年前生意興隆的景象。



          近二三十年來西螺商業區早已轉向西南方向發展,延平街東區含東市場歲逐漸沒落,捷發乾記茶莊的生意也大受影響,許家子孫也因而遷移往外地發展,直到1989年第三代許文明先生因轉行而結束茶莊的營業。許家人雖離開西螺,但仍把此棟歷史建築完整地保留下來,甚至無償提供給螺陽文教基金會使用,除了保存此歷史建物外,並讓茶莊成為文史保留的基地,也讓延平老街的社區營造更具指標作用。
        

        經過整修後茶莊成為西螺老街文化館,大廳前高掛“螺陽文教基金會”的招牌,錢櫃上不再擺帳冊,放的是觀光導覽圖、旅遊圖等玲瑯滿目的資料供人取閱。甚至備有語音導覽設備供人免費借用。


        茶莊的主建築物分為前、中、後棟三座,前棟建於1935年,外觀看來是二樓洋房,但內部卻以木料隔成三層樓,三樓放置許多當年使用過的家具、農具、木浴桶、嬰兒搖籃等物工人參觀,二樓是主題展覽館,參觀時正值”大橋推手──李應鏜特展”,李先生當年如何奔走各方,如何說服兵荒馬亂的政府當局,最後爭取到美援,始能使大橋興建,進而完工通車,他的故事被寫在西螺的歷史內,在展覽室還蒐集他用過的文案,各式各樣的紀錄簿,來彰顯他對西螺的貢獻。


 
                                                     二樓展覽李應鏜先先生如何為地方服務,勞心勞力,
                                                      最後積勞成疾,竟不幸49歲便病逝於西螺





前棟和中棟之間有天井採光,也種盆景綠美化。


  


                                                         中間棟大廳展示當年捷發乾茶莊的帳冊、文書等資料


                中間棟大廳展示當年捷發乾茶莊的帳冊、文書等資料,也有老屋的設計圖,看當年用毛筆端正所記下的帳冊、文書資料時,那種一絲不苟的精神真令人感佩。
        兩側房間早年為製茶烘培室,儲茶間,現則作為文教基金會的辦公室。
        後棟改建於1933年,全棟為二樓半磚造木構的洋風建築,一樓大廳前高掛「瑤林衍派」大匾,廳前有一天井,天井左前方鑿了一口水井,二樓正廳為神明房。




 
         



女兒牆上佈滿吉祥福祿壽的圖騰,山牆上鑲了大大“許”字,最上端還做了一隻展翅的老鷹,氣宇非凡,大大彰
顯許家在事業上的非凡成就
                

            進入大廳,映入眼前的是題有”遷鶯報喜”的匾額,下方擺著當年主人翁娶媳婦的結婚照,也放置許多婚禮必備的用具。大廳兩側的廂房,已改成展覽室及講堂教室,拍了張照片才看到請勿拍照的告示,急忙收起相機,這間講堂約可坐二十多人,現代化的講學設備一應俱全,的確是基金會辦理展覽、教育訓練的大本營。




        從簾珠門進入,走下長條狀的唐山石所砌成的台階,便進入許家的後院,百餘坪大的庭園是當年主人家的後花園,最角落有一棵百年龍眼樹長得非常茂密,整座花園草木扶疏;為了觀光客的需要也整建了兩間男女分開的廁所及洗手台,花園裡也做了藝術造型的坐椅,造型十分可愛,吸引不少遊客拍照。






就連整棟建築的最後立面,也用紅磚砌得一絲不苟,捷發茶莊四個字高掛女兒牆上。

        從大廳旁的樓梯往上爬,洗石子的陡梯,原木製的扶手,讓我們再見視主人家的氣派。二樓是未開放的神明廳,但卻有罕見的迴廊與美人靠,可俯視一樓。




        再往上爬,頂上雖無他物,但欄杆仍洗石子,且方正樸實。從三樓可眺望遠方,向下則可俯視中庭。


        走出捷發茶行,對西螺老街好像更清楚、更親切了;他不再只是一條聚有輝煌歷史的街道,他是活生生的現代史,西螺人還在塑造他,連身為觀光客的你我除了見證他,也有可能幫他寫歷史,或許也有可能成為西螺延平老街的一份子。
       
        再回頭看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鐵鑄的招牌,門前的裝飾藝術品──牛,似乎不停的在呼召──大家一起來關懷延平老街。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西螺映像之一──延平老街

             幾次到西螺總是來去匆匆,這兩次停留時間較久,但也只能說是走馬看花,本想紀錄成遊記,恐怕掛一漏萬,故想用相片分幾次來呈現。就從延平老街說起吧,因西螺位於濁水溪南岸,土壤肥沃,物產豐富,人口聚集快速,一百七十幾年前清乾隆6年的台灣府誌中就記載有『西螺街』乙項。


         日治昭和6年嘉南大圳完工後,完善的灌溉系統更讓西螺成為嘉南平原的米倉,西螺米更是遠近馳名。要不是當年民風保守,拒絕縱貫鐵路的興建,那西螺早就成為雲林的最大城市了。還好,國民政府來台後,地方士紳極力推動西螺大橋的興建,也造就西螺再度的繁華,街市繁榮興盛,商業交易熱絡。但時空轉換,西螺在台灣工業起飛,鐵路交通轉移至斗六、斗南等因素後,逐漸沒落,直到2007年起文建會『區域型文資保存活化計畫」,才讓西螺延平老街不再持續凋零,甚至有回春的一絲希望。就讓我帶您看看西螺延平老街吧:
        
東市場在延平老街的東側





         

                       


            東市場是延平老街的起點,位於延平老街的最東側,早年是南北商旅匯集的市集,後來因西螺向西端發展,市中心的中央市場興起,東市場因地理位置偏東,反倒沒落了,直到2009年才再度修復,再加上文創工藝與街頭藝人的投入,整個東市場才又活絡起來。市場內有賣童玩的小舖、竹器藝品店、剉冰店、粉圓冰店、柑仔店、文創藝品店、咖啡店,還有一個西螺特產展示場。
童玩店最吸引小朋友

 


古早味的柑仔店(也出現最夯的黃色小鴨)
    


        走出東市場,就讓我們沿著老街逛逛,在東市場對面螺溪齒科,建造者李奇雄先生曾是當年鎮上唯一的牙科醫師,他的東鄰改賣商品,西鄰安記商行則已損毀。

          整條延平街最多的商家應該是賣醬油的,有瑞春醬油、丸莊醬油、泉成醬油等廠家,另有多家商店也販售醬油,醬油果真是西螺特產之一,強調古法釀造的天然醬油,成為觀光客必買的伴手禮。

        金玉成商會是老街上少有的三層樓建築,更特別的是因當年經營中表及金是買賣,而將鐘錶建於頂樓突出部,成為老街的地標,這座鐘經重新定製打造,2000年又開始計時,整點發出響聲,為老街注入新活力。

        這棟別具風味的建築,最右邊是民宅,中間賣滷味,取名螺情懷舊魯味,最左邊那間雖仍掛金玉成商會的招牌,但已改成鐘樓咖啡廳了。




剃頭店的招牌高掛,理髮
師正在為顧客整肅儀容。




        西螺延平老街由百餘棟歷史街屋所組成,其興建的年代幾乎都在日治時期,經過近期的保留、整修,讓人更能窺見當年的榮景,要不是遊客多了,加上老街可任意停車,常讓人有時空錯置的感覺。刻意閃躲汽車讓大家看看老街的面相,是不是蠻有味道的。




        整排建築大都以2~3間為一建築體,大都為二樓建築,亦都屬現代主義、簡約線條型式。立面外牆也多為洗石子,少數貼裝飾磁磚,建築主體則為磚造,樓層則用木料。二樓大多有陽台,頂樓的女兒牆出簷較深,山牆的造型則各有特色,常用姓氏、店號及花鳥等浮雕,二樓門窗很明顯為三開式,也就是中間為門,兩側為窗。(本段參考西螺觀光導覽手冊)

     

 

                                   (山牆的裝飾各具特色,或用姓氏、或用花鳥藻獸等圖騰 )

      有的建物陽台的欄杆用
英文或羅馬拼音寫出店家
的特色。



     
   看得出這家用羅馬拼音的商行
   的名稱嗎?



        經過時空的改變,有些商家早已人去樓空,有樓房早已塌陷殘破,更有依些迎合觀光客做改變,有些則變得很突兀,不過這就是變遷,我們只能看著,這大概就是老街的宿命吧。
                 


                    改賣咖啡還蠻有風味                                到底是印刷廠還是書局?

這家媚娘的服裝店造型花俏,在純樸的老街上顯得十分突兀。



賣滷味、賣草仔粿、賣火雞肉飯、
賣碗粿、賣米糕、賣剉冰的都有。


        老街的靈魂──捷發乾記茶莊茶行,他除了見證延平老街的歷史外,屋主還將房屋無償提供給螺陽文教基金會使用,並兼做西螺旅遊服務中心,除不定期辦理藝文展覽外,也成為西螺的人才培育中。到訪時正舉辦「大橋的推手──李應堂特展」,本屋內容豐富,我得另文報導。



       福興宮俗稱舊街馬祖廟,建築宏偉,建廟快滿三百年了(1723 建)是西螺的信仰中心,也是延平老街的中心點。



        老街的尾端是基督教長老教會,建於1951年,很可惜我未能拍到教堂的全貌,他是座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建物本身被門內的兩棟建築物所遮掩,花草茂盛,讓人頗有寧靜安詳的感覺。



        西螺老街曾因西螺大橋便捷的交通、曾因豐富的西螺農產、曾因炫亮的人文氣息,而繁榮興盛;也曾因鐵路建設的落空,工業發達而沒落;現在一批地方文化活動的生力軍,已經投入再造老街的生力軍,也逐漸在老街發酵。我衷心盼望!西螺老街能脫胎換骨,社造能更成功,再造西螺老街的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