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維基百科說:「雲是行星表面大氣層中由水或多種化學物質構成的可見的液滴或冰晶的集合體。這些懸浮的顆粒物也被稱作氣溶膠,被氣象學的分支雲物理學所研究。 地球上的雲的形成是地球大氣中的空氣因兩種過程而飽和的結果:空氣的冷卻和水氣的增加。」

        氣象學者也把雲分成了十種不同的名稱,但如果用學術的角度來看雲,那可是一點情調都沒有,也就是不會覺得雲是美的。


        我看雲是很主觀的,我覺得它是無名英雄,常將景物襯托得更美。每次拍景物,雲就是讓相片更美的催化劑,它總是當背景,佔據著空缺,但卻毫不保留的展現他的包容。




雲佔了大部分的空間,默默的襯托美景
       其實,雲不但襯托出美景,自己也融入成為美景。
        看看這幾張吳鳳校景,是不是因有雲而更美!





     
       藍天白雲是我們對雲的刻板印象,其實,天常是灰暗的,雲也未必是白的,下雨時就不是白雲。


雨中的蘭潭

       清晨的雲,又稱為朝霞,看日出的人常會因朝霞而看不到日出,有時也會因朝霞而讓日出更精彩。晚霞就很美了,通紅的夕陽照亮晚霞,讓景色更美。其實依氣象的常識而言,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說法,這是人民長期觀雲霞的經驗。

日出

 

晨間偶然會有朝霞遮掩日出,但晨曦卻讓日出更精彩。


 東石夕照



 台北的晚霞


嘉義的晚霞

  
雲讓夕陽更多姿多彩

        雲、雲彩、晚霞、.........比起積雨雲、卷雲、高積雲......親切多了,我只能說:有雲,真好!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鹽水行之二──月津港燈節


            早年台灣先民仰賴水運,鹽水因岸內大排及鹽水溪大排而得水路之便,呈新月形的月津港便是水運的良港,也曾造就鹽水的繁榮。可惜,台灣興建縱貫鐵路時,鹽水和虎尾、北港等地一樣,拒絕鐵路興建,最後鐵路沿新營、柳營而興建,鹽水、北門等早年就已發展的城鎮,竟停滯發展,並逐漸沒落

            鹽水近年來因元宵節的蜂炮而聞名全台,但在怎樣有名氣蜂炮也只是一個晚上的喧譁而已,2012年起鹽水在原有的元宵蜂炮加上月津港燈節,結合成一個月左右的觀光賣點,成功吸引更多的遊客湧向鹽水。

       我不喜歡蜂炮活動除了是不環保、噪音等因素外,我表弟阿堂當年讀南榮工專,在觀看蜂炮時右眼被蜂炮擊中,導致右眼失明,應該是主因吧 。

        2月7日早上帶父母等人走了一趟鹽水,傍晚和瑞霞再走一次,兩次雖然不同人,但都品嘗了鹽水的特產──意麵,兩趟都欣賞了燈節,燈節故然是晚間欣賞較佳,但月津港燈節卻值得白天、夜晚都來欣賞、品味,當然陪伴的人才是重點。

      現在就來看看我眼中的月津港燈節吧!
      首先從我停車的地方看起,永成戲院是鹽水在第二次大戰後的三家電影院之一,木造的房舍,也曾一度沒落,2008年才開始重新修復,前一陣子報章雜誌材介紹過,您也許會感到奇怪燈會不是在月津港嗎?其實,燈會是陳列在整個鹽水鬧區,永成戲院內也擺設其中一個叫「月世界」的作品。


白色的圓燈罩和老舊的放映機相映成趣


銀幕上撥放的是月津港燈會的宣傳片


      走出永成戲院,月津港就在正南方約50公尺處,入夜後此段道路都管制為行人徒步區。走進月津港區映入眼簾的是「竹水母」, 聽說這件竹製的水母狀藝術品也是一個天然樂器,能夠隨著水波與風拂發出聲音,因應自然環境而變化。水母98%由水組成,生於水、活於水、也消逝於水,一生悠遊自在,作者藉其情態,寄託對悠然生活的想望。 可惜不論白天或夜晚,都只聽到遊客吵雜的聲音,未能聽到其悅耳的樂音。   

                          
白天的竹水母

入夜後的竹水母更豔麗



遠方零星的煙火讓黑夜更美麗
        這個其貌不揚的燈區叫「月津天燈」,作品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紅藍綠三色麻袋或塑膠帶所創製,成為萬花筒般的天燈,掛在樹枝上,白天看起來就很搶眼,入夜就成了伸手可及的天燈。


掛在紅瓶刷子樹樹上的天燈很搶眼
還是晚上看起來較像天燈

      水月橋上裝有鹽水發展的瓷繪圖畫,水月橋有三個造型優雅的半圓型拱門橋洞,似有三個月亮隱藏在水中。作品運用燈光,在橋洞與水面上處理光影,隱喻水月相連的意象。

白天的水月橋很美

                                                                         夜間的水影燈火讓水月橋更美

      「上河饗宴」是水月橋畔的作品,看似簡約線條的作品,漂在水面上,是有點虛無飄渺的感覺,不過入夜後在燈光投射下,在加上水月橋的襯託,搶了不少鏡頭。

來坐,人客


                                                                          這個角度看過去,溫馨了許多

      「思源之蓮」也是搶鏡頭的作品,無論白天或黑夜,鮮艷的蓮花意象清楚的在水中向遊客訴說月津水域的故事。





           「竹火之道」是港灣邊草地上不起眼的竹蔞,其實他是根據鹽水及義竹特有的民俗活動「賽鴿笭」所演變而來的,竹蔞就是鴿籠,從賽事的鴿籠,轉化為詩意的鴿籠,也象徵豐收和平安之意。


燈火從不起眼的竹婁中竄出,在地上畫出圖樣

                                                 
                                                                  岸邊的竹火之道和水上的竹水母相呼映

      「鏡花水月」是讓人看不太懂的作作品,時而昏暗,時而明亮,作者就用鏡花水月來隱喻人生的靈活和不可捉摸,當整個作品都亮起來時,又讓人感覺那麼的千真萬確。


                                                                             你是看到怎樣的鏡花水月呢?

        本次燈節的主燈是「日光域」它獨自坐落在水月橋的東側,隔著橋在舊屋老樹前對著遊客發光,如果不注意,有可能不知道它是主燈。作者用在地廢棄戶外的燈具回收製成的大圓球體,用LED燈來實踐其環保理念。他的寓意則是突破時空限制,勝景永續。他既是日光,也是月光,呈現出陰晴圓缺的天體萬象。


                                                                

               整個燈節的作品還有許多是散佈在鹽水街道或巷弄內,例如「在鹽水的日子」就在小巷內,來自新加坡的攝影家鄭瑋玲就用當地人生活的影像為作品,用巨型燈來呈現鹽水風情。                     


    這次鹽水行讓我再次佩服台南市對在地文史文化的重視,由重視、支持,進而活化、推昇;除了活化藝文活動外,當然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是文創和觀光結合的典範。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鹽水行之一──天主堂

        台南鹽水給人家最深刻的印象是蜂炮,到過幾次鹽水卻沒看過蜂炮,倒是每次都吃意麵。
        年後同事約我元宵節到鹽水看蜂炮,我婉拒了,因我對煙火、蜂炮沒興趣,尤其是對著人沖的鹽水蜂炮。不過聽說月津燈節很有特色,所以,2月7日就往鹽水出發。
        我想先介紹鹽水天主堂,因前幾次到鹽水都未能配合開放時間,錯失目睹傳說中的天主堂,這次就把車子停在天主堂旁,可以好好的參觀天主堂。

教堂前擺放兩座石獅子,像極了廟宇

                                     
夕照下天主堂的十字架在宮殿式的建築上特別顯眼


   走進天主堂,映入眼中的是富麗堂皇,不,應該說是很華麗,和歐洲的天主堂好像不大一樣。仔細看原來是整個圖像的都華人化了。
                          
                                                紅色的柱子,黃紅色的圖騰,像廟又像宮殿

紅色的祭壇還擺有神龕

 看看壁畫上ˊ這三尊神像畫的是聖神、聖父、聖子

十字架高掛在上頭  


「最後晚餐」也很經典


        仔細看,最後晚餐,著漢服的耶穌和他十二個門徒正在用餐,桌上看到筷子、餐具還有食材(包子、饅頭),不知耶穌如何剝餅,杯具是爵,喝的可能是陳高吧!十三人中只有一人頭上無光環,那一定是賣耶穌的猶大,看他手中還拿著錢袋。
        如果現在教會聖餐禮用蔥油餅和葡萄酒,領受聖餐的人數可能會爆增。
              
 紅色圓柱上還題詩詞典型的中國風

    看看可愛的華童天使像也蠻親切的


 天花板上的壁畫也是中國風


 採光窗下共有十四幅耶穌苦路圖


 
教人為善的故事像極了廟宇的壁畫

 連吳鳳的神話故事也在列


        其實,鹽水天主堂是創建於1955年,想當年德國方濟會的神父胡國臨要在這樣一個民間信仰充斥的小鎮傳教談何容易,不過她依然建立天主堂,也興建了木造的聖堂。1969年李少峰接任第五任神父,這位首位中國籍的神父,眼見木造的聖堂已被蟲蛀破損不堪,決定重建聖堂,他把他對宗教的體悟結合了中國的詩書、禮俗、建築等,精心規畫了整個教堂建築,從現在的活動中心「鹽光館」,再建「中華聖母亭」,最後完成聖堂也就是「祭天堂」,我想連達文西(最後晚餐1498年)也會向李神父說:讚!
  
聖堂正後面的壁畫描述上帝創造天地,這個上帝像極了八仙張果老,福祿壽仙人


神龕後牆上掛著歷任神父的照片


天主教特別允許中國教區可以拜祖先


聖堂命名為祭天殿


        李神父於1976興建聖母亭,十足中國風,也奠定祭天殿的風格。聖母亭雖為一六角形小亭,內有中華聖母態像,以及用玫瑰經的「痛苦」、「榮福」、「歡喜」三個五端為主題的畫像。據說聖母像是用慈禧太后和馬祖神像所雕塑,左手環抱幼童耶穌,供人膜拜,真是創建。

 小小六角聖母亭開啟中國風的鹽水天主堂的興建



聖母和聖嬰的雕像立在聖母亭內

        入夜鹽水聖神堂和鹽水燈會結合,也點花燈,參訪日(2月7日)巧遇點燈儀式,由神父主持,鹽水區長全程參與,也讓我體驗了一堂天主教的彌撒。

 紅虹燈籠高高掛


開幕式國小的鼓隊前來助陣 


現代化的燈籠擺設在教堂旁


慈母恩澤花燈是陳寶成修士的創作

主燈聖靈如鴿子擺放在祭天殿得大門旁


聖嬰出生花燈擺放在天主堂內


整座聖神堂就像一座花燈

耶穌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聖神堂的外牆上壁畫說明教會成立的目的

       從鹽水天主堂的興建可看出天主教傳教的用心,積極的想融入地方,幾十年來在民間信仰及興盛的鹽水,也保有一席之地,成為地方光觀景點之一。不過若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基督教、彿教、道教,傳到台灣後,恐怕沒有哪一個宗教敢說他們是原汁原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