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鹽水行之二──月津港燈節


            早年台灣先民仰賴水運,鹽水因岸內大排及鹽水溪大排而得水路之便,呈新月形的月津港便是水運的良港,也曾造就鹽水的繁榮。可惜,台灣興建縱貫鐵路時,鹽水和虎尾、北港等地一樣,拒絕鐵路興建,最後鐵路沿新營、柳營而興建,鹽水、北門等早年就已發展的城鎮,竟停滯發展,並逐漸沒落

            鹽水近年來因元宵節的蜂炮而聞名全台,但在怎樣有名氣蜂炮也只是一個晚上的喧譁而已,2012年起鹽水在原有的元宵蜂炮加上月津港燈節,結合成一個月左右的觀光賣點,成功吸引更多的遊客湧向鹽水。

       我不喜歡蜂炮活動除了是不環保、噪音等因素外,我表弟阿堂當年讀南榮工專,在觀看蜂炮時右眼被蜂炮擊中,導致右眼失明,應該是主因吧 。

        2月7日早上帶父母等人走了一趟鹽水,傍晚和瑞霞再走一次,兩次雖然不同人,但都品嘗了鹽水的特產──意麵,兩趟都欣賞了燈節,燈節故然是晚間欣賞較佳,但月津港燈節卻值得白天、夜晚都來欣賞、品味,當然陪伴的人才是重點。

      現在就來看看我眼中的月津港燈節吧!
      首先從我停車的地方看起,永成戲院是鹽水在第二次大戰後的三家電影院之一,木造的房舍,也曾一度沒落,2008年才開始重新修復,前一陣子報章雜誌材介紹過,您也許會感到奇怪燈會不是在月津港嗎?其實,燈會是陳列在整個鹽水鬧區,永成戲院內也擺設其中一個叫「月世界」的作品。


白色的圓燈罩和老舊的放映機相映成趣


銀幕上撥放的是月津港燈會的宣傳片


      走出永成戲院,月津港就在正南方約50公尺處,入夜後此段道路都管制為行人徒步區。走進月津港區映入眼簾的是「竹水母」, 聽說這件竹製的水母狀藝術品也是一個天然樂器,能夠隨著水波與風拂發出聲音,因應自然環境而變化。水母98%由水組成,生於水、活於水、也消逝於水,一生悠遊自在,作者藉其情態,寄託對悠然生活的想望。 可惜不論白天或夜晚,都只聽到遊客吵雜的聲音,未能聽到其悅耳的樂音。   

                          
白天的竹水母

入夜後的竹水母更豔麗



遠方零星的煙火讓黑夜更美麗
        這個其貌不揚的燈區叫「月津天燈」,作品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紅藍綠三色麻袋或塑膠帶所創製,成為萬花筒般的天燈,掛在樹枝上,白天看起來就很搶眼,入夜就成了伸手可及的天燈。


掛在紅瓶刷子樹樹上的天燈很搶眼
還是晚上看起來較像天燈

      水月橋上裝有鹽水發展的瓷繪圖畫,水月橋有三個造型優雅的半圓型拱門橋洞,似有三個月亮隱藏在水中。作品運用燈光,在橋洞與水面上處理光影,隱喻水月相連的意象。

白天的水月橋很美

                                                                         夜間的水影燈火讓水月橋更美

      「上河饗宴」是水月橋畔的作品,看似簡約線條的作品,漂在水面上,是有點虛無飄渺的感覺,不過入夜後在燈光投射下,在加上水月橋的襯託,搶了不少鏡頭。

來坐,人客


                                                                          這個角度看過去,溫馨了許多

      「思源之蓮」也是搶鏡頭的作品,無論白天或黑夜,鮮艷的蓮花意象清楚的在水中向遊客訴說月津水域的故事。





           「竹火之道」是港灣邊草地上不起眼的竹蔞,其實他是根據鹽水及義竹特有的民俗活動「賽鴿笭」所演變而來的,竹蔞就是鴿籠,從賽事的鴿籠,轉化為詩意的鴿籠,也象徵豐收和平安之意。


燈火從不起眼的竹婁中竄出,在地上畫出圖樣

                                                 
                                                                  岸邊的竹火之道和水上的竹水母相呼映

      「鏡花水月」是讓人看不太懂的作作品,時而昏暗,時而明亮,作者就用鏡花水月來隱喻人生的靈活和不可捉摸,當整個作品都亮起來時,又讓人感覺那麼的千真萬確。


                                                                             你是看到怎樣的鏡花水月呢?

        本次燈節的主燈是「日光域」它獨自坐落在水月橋的東側,隔著橋在舊屋老樹前對著遊客發光,如果不注意,有可能不知道它是主燈。作者用在地廢棄戶外的燈具回收製成的大圓球體,用LED燈來實踐其環保理念。他的寓意則是突破時空限制,勝景永續。他既是日光,也是月光,呈現出陰晴圓缺的天體萬象。


                                                                

               整個燈節的作品還有許多是散佈在鹽水街道或巷弄內,例如「在鹽水的日子」就在小巷內,來自新加坡的攝影家鄭瑋玲就用當地人生活的影像為作品,用巨型燈來呈現鹽水風情。                     


    這次鹽水行讓我再次佩服台南市對在地文史文化的重視,由重視、支持,進而活化、推昇;除了活化藝文活動外,當然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是文創和觀光結合的典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